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我最近经常开始自我审查。
我没有用「审视」,因为「审视」带着一种批判的思维,而审查大多数情况下是结果先行的,当预测到某些风险时,我的大脑会告诉我:「你这么做不好。」”这种自我审查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我的言论,当我思考这个自我审查的来源时,发现这里的问题好像不在「自我」身上。
什么是战争?
事情来到去年,我关注的一个科普类博主回形针PaperClip(以下简称回形针) 曾经因为一个视频的叙述不当而深陷风波,刹那间所有的谩骂声排山倒海。

回形针PaperClip创始人吴松磊第二次出来道歉并答疑解惑
这没有任何问题,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理解误差总是存在。但是接下来的剧本就很2020了:一个拥有流量的博主将回形针旧视频的一系列「错误」搬上舞台、许多观众发出所谓的「屁股歪」、「收外部势力资金」等等的严重指控、回形针道歉无果。虽然我消化了三天才了解个大概,但突然发现这是当代「网络捶人」的经典流程:
- 一根导火线 〰️
- 一发窜天猴 🎆
- 一捆定时炸弹 💣
其实当今互联网的战争的武器无非就是这几个,导火线就是一个视频,窜天猴就是某些流量博主,定时炸弹就是以往的错误。这场战争的威力就看定时炸弹爆炸的时间和主人公的防御力了。
这种类型的网络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胜负,没有平局。因此,把敌人置于死地便是唯一的目标,敌人死了,世界就和平了,这是多少人挂在口边的终极梦想。
视线从开战的将军们那儿拉回来,放眼看看普通人都在干什么:有吹着冲锋号的,有在战场上厮杀的,也有保家卫国的,当然也有我这样吃瓜看戏的,曾经我数次想要拿把西瓜刀上场厮杀,可是自我审查的城门屡次把我关在里面,因为我能预见对手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一旦我妄图搬个西瓜上场给大家解解渴,士兵们就迫不及待拿我开刷,搬来战友那儿的证据向我指指点点,不论证据是真是假。
从此往后,我很少在网上发表言论,常常写一长段话后因为这种自我安慰而放弃按下发送键,我究竟在惧怕什么?
当每个人拥有武器
公知(Public Intellectual)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从为人敬仰的褒义词天坛上陨落,变成了一顶白色的帽子。相类似的还有精英一词,也有声誉滑坡的趋势,我觉得这种变化和互联网的普及有着很大的联系。
古代印刷术还未盛行,写在竹简上的知识被达官贵人所垄断;当纸质书籍在人人手中传阅,这些能写书发言的都是社会精英,将自己的深思熟虑归纳、总结;工业革命成就了报刊媒体,编辑们挑选了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声音,鲁迅弃医从文、执笔为武器;快进到网络时代,突然,每个人惊讶的发现,这个武器下放了,左顾右盼中都成为了民兵预备役。

鲁迅
大多数时候,一直是少数人掌握着话语权,意见领袖们把持着广播话筒。当然听众们并没有被噤声,私下的争论也往往能淘选出代表发表异见,但互联网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播员,听众就变得越来越稀有。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听播客,那会发现播客的主播一般是1~3人居多,四人及以上的节目常常会让听众分不清谁在发言,每个主播发言的自由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多人聊天的解决方案可以是类似 ClubHouse 这样的序列式的交谈,但我实际的体验下来,这样的效率不高且深度不够。

ClubHouse is a new type of social network based on voice.
但无论如何,全民皆「兵」的情形已经发生了,但问题在于,普通人并没有像精英、学者那样经受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很多人是不会使用这样的武器的,反之投机取巧者甚至会滥用这个武器,原本零星枪火的战场上开始硝烟密布,这对旁观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你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最闪亮的那颗曳光弹夺去,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迪在他的课程《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中总结了观念市场模型和注意力市场模型。观念市场模型是指不同的观点可以通过类似市场竞争的方式,在较量之中去伪存真、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每个人智识上的增益;注意力市场则前置于观念市场,是因为市场上的信息爆炸,导致人需要经过注意力竞争的考验,能抓取更多人的眼球就意味着更多的流量。
对于观念竞争来说,任何一个负责任地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人都必须承认:观察和思考世界这件事,一定是令人非常不爽的。
这也是导致我难以发表评论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我常纠结于得出的那个结论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当关注饶议科学后,我非常佩服饶毅教授能在经过阅读和深思熟虑之后斩钉截铁地说出自己观点和立场,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罗翔老师曾经在演讲中说:「一元主义能够深刻地满足我们理智和情感的需要,它是鲜明的,非黑即白的。」其实,被注意力市场所裹挟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选择,这里的人性就是惰性。当所谓的「杠精」们重复性地抛出标签式的语言时,他们放弃了进入观念市场的权利,同时,也扼杀了战争中宝贵的沟通的可能性。
这把武器会杀人
最近常常看到国内媒体转发美国的枪击新闻,当这样的新闻一多,大家也开始冷嘲热讽起来,「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这样的段子层出不穷,论执法规范,大多数的美警都还是严格遵守标准的流程的,如果不按照规范去操作,很有可能会葬送枪口,这句话对美国的嫌犯来说同样成立,如果不懂得在被捕时规范的投降,结局也往往是死亡。这里面经常的讨论的就是枪支的问题,因为枪支的杀伤力太惊人,它生而为了死亡,当人们使用它时,稍不加以谨慎,枪响人亡。
最近的新闻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俄克拉何马州15岁少年抢劫被捕后缴械投降,但因为缴械后又将手伸向了口袋,于是遭警察连开13枪击毙。唏嘘之余再去争论他口袋中是否还有致命武器,亦或是他只是想将另一把武器缴械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人类的死亡终究是一道永恒的命题。
在现在的言论战场上,被噤声就是「死亡」的形式,「封杀」、「封禁」这些词在近几年常能看见,现在比较新鲜的是免职、逮捕和判刑,不仅是在言论场上噤声,个人的利益、权利甚至是自由均要被剥夺,这样的武器,已经可以超越言论市场的边界,致人于社会性的湮灭,这不可谓简单的惩罚而已。

「封杀」一词的百度指数
正因为这种武器的杀伤性如此巨大,当遇到观点或观念上的敌人时,一旦怒火攻心,就可以毫不犹豫掏出这把言论的大枪,召集伙伴一起,一起 「冲掉」 某个人,目的也只有一个:让敌人灭亡,这种观点正是一元主义的产物,当个体懒于思考,让对手消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
可悲的是,这种想让你去「死」的原始观念,最后也真的能够实现。
执刑过程中有如此高效的执行力,是自上而下有节奏地形成的。2021年1月8号,在特朗普怂恿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之后,特朗普的推特被永久封禁了,接着,特朗普的支持者在各大论坛上的板块也悉数封禁,当他们转战Parler后,Amazon等云服务平台宣布暂停对Parler的云服务。当掌权的领导层的利益受损后,利益绑定的相关企业会快速做出行动,这次实战演戏很好的展示了这高效的执行力。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自上而下的层层压力的共振,这一点在国内尤其明显,但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
正是这种结果的保证,更加激发了「每个人」的信心,当他们不愿意妥协去沟通,排解怒气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消灭,这种人类原始兽性的一面依旧无法被现代社会的制度所掩盖,零和博弈依然在很多网络争论的竞技场上演,当每个人都在寻找下一头猎物时,每个人就盯上了除了自己外的每个人。当每个人找到了同温层的战友后,那些种种为了维护和平的规章制度,甚至是某些法律,如经典的寻衅滋事罪,都会为这种行为背书,相反,道德层面上的约束力却逐渐减小,这不是一个朝着自洽的系统发展的方向。
武器为什么该致命?
有一段时间脱口秀类型的综艺非常火,包括很有名的吐槽大会也是类似的节目,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他们讲的段子太过了。这个「过」字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有的人哈哈一笑毫无感觉,有的人觉得受到了冒犯或者替他人感到被冒犯。非常明显的是,群体内的不同人耐受冒犯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把中国人和英国人放在一起,生来学会自嘲的英国人群体的平均耐受度更是远超中国人,即使在触及「红线」附近的话题上,许多白人脱口秀演员早已围绕 「N word」 创造出许许多多精彩的作品,站在少数族裔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直逼底线的讽刺,但事实是台下不同肤色的观众异口同声地大笑,这一刻人类相通的一面会被放大,人们更愿意享受大家互相调侃的乐趣。

Burna Boy Talks AfroFusion, Coachella Fonts on Daily Show with Trevor.
每次的调侃都像是对某个底线的试探,它会增加社会对言语武器的耐受度,相反的,社会对这种冲击底线的行为有多容忍,这样冒犯的程度就有多剧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正反馈的。社会就像一个气球,不断地往里打气,刺激橡胶的伸展,从而越吹越大,容纳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多,假如不愿往里打气,气球会随着时间逐渐泄气,缺乏了该有的承载力。假如气球太大了,跟不上橡胶的延伸,那就消消气,来一场喜气洋洋的脱口秀消解一下吧。
因此脱口秀一类的节目在言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太有必要了,它在互联网氤氲中利用传播度极高的言论武器,作了一场不致命的比武大会。同时,这也提醒大家,当每个人手握武器的时候,都有自由参与武功的较量,较量之后隐约有点心得,再与对手邪魅一笑,总比你死我活要来的和平。
当言论的武器,开始成为死亡威胁的标志,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言论自由的理念与方案?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和每个人都要探索的问题。
我这辈子有一个梦想,就是一边冒犯中国,一边心甘情愿地爱着它。
现在这个梦想只实现了三分之一。
最后,奉上罗翔老师的金句:
荣誉是有限的 只有德行是永恒的 这句话要永远放在心里,但千万不要发到网上。 —— 罗翔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