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自动驾驶人才市场现状


在知乎上看到@Hardy 发了一篇关于人才市场现状的分析,从HR的角度分析了现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领域的人才现状,写的很好,这里我整理了格式,并转载了他的文章,也推荐去他的知乎阅读,以下是他的原文:
Talent Pool
进入到2021年,国内汽车行业发展持续加速。
首先是自主车企这边,长城官宣顾维灏,毫末智行、沙龙智行、数字化中心等持续发力,上汽智己、零束声势浩大,长安成立软件中心……
然后是一系列的互联网巨头持续发力,百度、吉利的集度,滴滴官宣造车,小米雷军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图森上市,小马智行造车,Momenta据说也在筹划上市,不可谓不热闹。
总体看下来,这波热潮基本都和“自动驾驶”这个关键词高度相关。今天,从一个猎头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眼中的行业人才现状~
首先,我们来整体感受一下自动驾驶”Talent Pool”的情况。
为了行文方便,根据入局者的特点不同,将目前的自动驾驶市场分为“三极”,分别是:
- 主机厂:既包括传统主机厂诸如长安、吉利、长城等,也包含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造车企业;
- 自动驾驶Tier1:诸如博世、安波福、大陆、福瑞泰克、德赛西威、奥托立夫(维宁尔)等;
- 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组成最复杂,首先第一类是华为、滴滴、美团、百度、小米等大互联网公司的自动驾驶业务分部,第二类是自动驾驶创业型公司,比如Pony、Momenta、图森、Autox、元戎、轻舟、文远等;
这三极,每一极企业特点都比较明显,我们来分开讨论一下。
主机厂
技术特点:
- 主机厂更偏向于自动驾驶渐进式路线,更愿意将已经掌握的技术先应用在现有产品中,通过二者结合的方式,完成迭代升级,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增强自身的科技属性;
- 高级别的智能驾驶(L4+),大部分战略是自身预研、与科技公司携手研发或者作为背后金主投资相关的子公司;
- 主机厂内部自动驾驶部门存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规模较大的自动驾驶中心(比较典型的比如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中心,早在17、18年就开始布局了,现在内部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创业型自动驾驶公司的规模了),一种是独立出去成立相应的子公司(比较典型的比如毫末智行,上汽零束)
- 相比传统OEM,新势力的自动驾驶布局更激进,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人才特点:
- 自动驾驶相关从业者在主机厂内部差不多是薪酬最高的那部分,远超同岗位其他方向从业人员;
- 大部分集中在L2-L3的研发上,系统集成类、实车测试类候选人居多,对于整车的理解最深入,量产项目经验丰富;
- 工作内容有一部分是管理供应商,整体的代码能力较弱,技术深度通常不够,但项目管控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还不错;
- 追溯部分国内自主企业前瞻研究院的建立史可以发现,部分智能驾驶从业者是从EE方向、新能源方向转岗过来的;
- 部分造车新势力&自主车企在海外设有分部(硅谷),不惜重金聘请优秀人才;
- 自动驾驶重视程度较高的自主品牌招聘对于候选人的科技属性要求越来越高;
Tier1
技术特点:
- 供应商,尤其是国际垄断巨头,在智能驾驶方向起步最早,研发着力点在于为主机厂提供不同级别的系统解决方案;
- 执行层的智能转向和智能制动系统等领域,基本被国际龙头攻宠臣垄断,整体竞争格局较稳定,近年来有部分清华系创业公司在试图打破垄断;
- 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层以及高清地图等起步较晚领域,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内部分供应商在此方向布局,试图占领研发高地;
人才特点:
- 因为涉及到OEM的具体产品交付,知名供应商的工程师大多有不错的量产经历,技术深度往往不错;
- 供应商的部分项目是和国外总部共同研发的,这部分工程师语言功底不错,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因为国际化接轨程度好,所以这部分从业者拥有一些国际领先的项目经验(例如苏州博世的HWA项目);
- 工程师的研发领域更多的集中在L2、L2.5级别,L4或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项目经历较少;
- 候选人往往会关注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会轻易跳槽,沟通意愿度较好;
科技公司
定位为科技公司的企业,大体分为两种:
- 一种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动驾驶业务分部:比较典型的华为、百度、滴滴、小米、美团等;
- 另一种则是形形色色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国内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多为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力图实现固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这其中以百度系居多,比如Pony,文远,也有部分海外系。
科技公司人员的科技属性最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活力最强,也最受追捧,这部分特点如下:
- 年轻,薪酬高
- 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难度高,所以对于从业者的个人智力、体力要求较高,这部分从业者名校毕业生云集,大部分是数学、CS等毕业;
- 大部分从业者(尤其是算法)数学基础很好,有不错的代码能力,创新能力好;
- 一部分企业是业内大牛(百度的最多)带队创业,而创业公司多靠融资生存,所以这部分人有时会因为企业原因被迫跳槽;
- 相比传统汽车从业者,这部分人选更喜欢走企业内部推荐、脉脉、boss直聘等方式寻找工作,一些传统招聘渠道招聘效果不好,沟通意愿度一般较低;
- 跳槽就像“打游戏”,不断的打怪升级,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offer为止;
- “大厂”的吸引力无与伦比。
其他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三种企业的从业人员职外,高薪、新兴、挑战、机遇等关键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跨行业、跨区域的人才持续不断的进入这个行业。
- 首先是机器人公司、芯片公司、各大互联网公司、创业独角兽的人才对自动驾驶方向的迁移性最高,CV、深度学习,嵌入式人才、基础软件人才、大数据人才等纷纷流入;
- 再者就是海外人才回流到国内,这部分人以美国自动驾驶公司的人才为主,各海外知名供应商、主机厂的人才也包含其中,典型的如小鹏吴新宙、理想王凯、轻舟waymo创业团队等等;
- 各大学校、科研院所则源源不断的提供了整个行业的后备军,985院校优质生源也正在被各大企业巧取豪夺;
如果我们跳脱出自动驾驶角度来看整个汽车行业,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科技公司入局,还是造车新势力加速,回归到大的角度来看,都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数字化生态的逐渐成型。
变革
这种成型,由15年的新能源企业成立拉开序幕,到20年网联化、智能化多点爆发,终于促成了汽车行业的多重变革,这种变革对于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目前看最少有四点是显而易见的:
- 人才需求方向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与汽车行业之间的重组是车企构筑全新竞争力的关键,传统的研发人员逐渐饱和,网联平台、自动驾驶、OTA、5G、大数据成为行业新词汇;
- 跨行业人才受到追捧:传统方向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拥有不同技术背景的融合性人才市场追捧度高;
- 造车新势力的冲击或将产生:这里的新势力并非单指新能源造车企业,也包括互联网巨头、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车联网创业公司等等,在2021年及今后,这部分力量毋庸置疑将会成为成为汽车行业新的风暴来源;
- 职场氛围将产生变化:创新、融合、高效更适合数字化转型下的汽车企业,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汽车行业逐渐互联网化,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可能大家已经有所感受:汽车行业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大小周”逐渐成为标配。
在上波“新能源”作为关键点的拼杀中,新势力诞生了三强“蔚来、小鹏、理想”,这波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汽车行业大进军能够带来的冲击,感觉会比15-20年的新势力百团大战更热闹更有意思,也将会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
同样的,在这波战斗中,传统OEM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前有科技公司的磨刀霍霍,后有新势力的步步紧逼,革命的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