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ficial & Radical


最喜爱的up主之一的”oooooohmygosh”昨晚发布了新的视频,探讨了他对设计的一些思考,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这个视频的:
这是我站在从业角度,一直以来学习设计的万能密码,学会辨别表面知识,去探究自己真正应该学习的东西,围绕自身的“创造力、行业能力、审美” 更有效率地的获取知识。
创造力、行业能力、审美是他这个视频的三个关键词,虽然作者一直聊的是艺术设计行业,但听着听着突然发觉,这里的设计完全可以是广义上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带创造性属性的职业,都可以归入设计一类之中。比如机械设计、电子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绝大部分的职业都有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那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恰是这个职业能成为“设计师”的一个标志。这样想,作者输出的这些理论便能成功运用到许许多多的领域了。
在大学生活中,作为工科生的我确实也学习了很多知识,从基础课程如高数、概率论、理论力学等,到更加细分的专业课程,我一直认为基础课程是底层的结构,在这之上搭建起属于其中一个专业的知识高楼。每个人都说 “学好这些基础课程很重要” ,这点我非常认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一度认为,只要题刷的够多,这些理论公式我都一一记住,我的底层框架就会足够牢固。现在想来似乎有些问题。
视频中用了“A”字体的设计理念作为例子,当老师上课教会你字母A的其中一种设计是这样:

有心一点老师甚至把ABCDE的字体都列出来了,但如果有一天,你需要设计Q了怎么办?真实情况是,在设计这样的字体时,参考的是荧光笔的笔尖书写,因此有粗线与细线之分。

“oooooomygosh”把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软件知识等等都归为表(Superficial), 把真正的内在逻辑归为里(Radical)。这样创造的流程便较为清晰了:当把“里”理解了之后,再通过大量的“表”的练习产生一些新奇的东西。
这样来看,之前我认为的基础课程为地基似乎有些不恰当,它更像是大厅:要上楼都得路过它,楼上有问题了,都得打电话到大厅前台咨询。在基础课程这幢摩天大楼之下,还有着一套底层的逻辑在运转,哲学家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最底层的源代码,物理学家说,“嗨,我在上面先找找”,工程师说,“你们先忙,我先试试能不能用”,肥宅说,“游戏真好玩!”。设计师就躲在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中间。
曾经学机械设计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参考前辈的图纸,幸亏有一位名叫王晨的老师批了一顿大家,花了几个下午把图纸上这些部件为什么这么设计的理由一一列举了出来,说实话我听的津津有味,丝毫不觉得无聊。虽然他讲解的可能只是地下一楼停车场的逻辑,但有了这个停车场,这座大楼的用途会更加灵活。学习中尽可能的往下钻一点点,创造力似乎都会上升许多。
所有的广义的设计师都是一份份的职业,这些职业在各自的行业中生长,因此会有不同的知识。“oooooomygosh”的观点是,通过实习等方式去参与这些职业,了解这些职业的细分知识体系,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第二个关键词”行业能力“。即使是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来说,依旧需要知道学术研究行业需要具备的一些特殊知识,譬如论文的发表、修订等等。正处于这一步的我在将来可能会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
“审美是一种不断推翻自己,刷新认知的东西”,这句话说的很好。我觉得审美并不是一个定死的高度,而是一个过程,如果我看到一个人家里装修好看,亦或是他发了一张很棒的照片,那我可能会对那个人说 ”你家里装修的真好看“、“你的照片真美”,这是对他这一刻的东西表示感慨;但如果我觉得他的这件作品真的很牛,那我一定会对他说“你的审美不错“,这不仅仅是对他这一件作品的评价,而是一同评价了他创作的整个成长经历。从孩童的诞生起,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创作出很美好的作品,丑是必然存在的东西,有些人成长道路上创造出了丑的作品后,认识到了丑陋本身的存在,于是再次尝试创造,经过不断的迭代,审美便悄然而至。就像我回顾以前拍过的照片、视频,做过的设计,写过的代码,觉得有股羞耻心涌上心头,心中默念“这都是什么东西”,希望这种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的审美是在不断上升的。
最后附上该视频的链接,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