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我的信息管理体系 Set up Info-Management system


由@润姐姐Samantha启发,我也想整理一下自己的信息流管理,现在的生活容易被各种信息所淹没,之前的essay「方向」中其实也提到了需要收集信息来帮助做决策的话题,个人认为信息的规划、挖掘、加工和归档这一整套流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信息源的复杂程度已经让我经常没有计划地去寻找信息,即使我从各大论坛、知乎、公众号等平台获取了信息,但经常会忘记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并且也没有形成一种快捷有效的信息整理的途径与可行的方案,毕竟自己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整理好这些繁杂的信息,最后依旧是一无所获。
因此我将慢慢更新这篇文章,在接下去的两个月中将集中实践,并一步步更新我搭建信息管理体系的动态。
日程规划
使用的软件
Typora、Reminder(iOS)
如何规划
设置季度长期计划,和日计划,长期计划通过markdown的形式去安排,日计划用Reminder去实现,学习了@润姐姐Samantha的一个思路,将日程规划划分为三部分:想法、清单、规划。想法是指突然冒出的小想法,比如需要看某个大学的研究生项目等,这时可以将这个想法放入Reminder的其中一个「idea」的list中,假如这个想法有计划在最近几天内迅速执行,可以直接在schedule模块中去将它加入行程中来,剩下的想法可以在每周末统一加入日程规划中,从而完成了下周待办事项的规划。
同时,对于一些日常必做的行动,比如背单词、喝水、每日运动、听力等项目,我也会在reminder中设定为repeat daily,每天会自动加入日程中定时提醒我。现在Reminder还搭载了iOS14的桌面小工具,我将Today的计划直接放在手机桌面,能让我更加专注于今天的任务。得益于Siri的加持,许多小的事情,平常需要四五步操作才能加入日程,现在可以一句话完成,非常方便。这里我的所有的日程都放在Reminder中去提醒,而不是Calendar,其实正式一点的日程规划建议放在Calendar中去做,毕竟公司内的很多日程是通过Calendar来规划的,而且日程的回溯性会更方便,Reminder的本质还是一个To-Do-List,没有考虑各个事项所花费的时间和冲突的特性,更加粗暴地堆叠事件,但目前鉴于我相对来说日程并不是很满,且依旧使用PC端进行生产力工作,不能方便的编辑Calendar,因此想法、清单、规划这整一套流程我都整合在了Reminder中进行,这也符合我懒工具极简化的终极目标。
但这样做有些许缺点,除了上面提到的事项的耗时和冲突的问题,还缺少了回顾的一步,之前的日程如果完成了会直接丢弃,毕竟看不到自己完成的日程,一是没有成就感,二是缺少了反思,如果想要用甘特图去做,未免有些多此一举,因此如果今后主要设备完成“苹果化”的话,我可能会考虑学习Calendar对我的日程进行规划。
至于长期计划的确定,也是我目前没有好好经营的,我暂时定为季度三个目标,通过Typora进行记录,除了记录目标以外,还需要记录达成目标所需的必备材料等信息要素。
反馈
经过一周对上述日程规划的实践之后,个人觉得效果还是较为理想的,idea池中存放的任务可以比较灵活地取用,很多idea不需要等到周末进行规划,可以本周内就计划执行的时间,但周末把短期的idea计划清空是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可以给各个item标明优先级/添加flag。这周内通过这样的日程记录和规划,我并没有遗漏一些关键的事情,并且定时跳出的提醒通知也会让人更有紧迫感,对于效率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
我也在Typora上制定了长期的季度计划,但试验下来超出了三个目标的要求,目前觉得季度3-5个目标都还属于正常范围,因为这些目标任务都属于较大的项目,所以在大目标下可以列出细分目标,这对阶段性的跟踪计划还是很有帮助的。
信息获取与管理
使用的软件
微信公众号、邮箱、微博、知乎、telegram、少数派、豆瓣、领英…
如何获取与管理
从我所用的软件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从不限制信息源的人,并且我目前也深受其害,因此有必要整理出一份信息源获取和管理的规范,以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除去因为某些项目需要特殊的信息源,目前我日常信息源其实并不多,为了更有效的对信息源进行管理,首先,我需要对目前我的信息源进行一次大清洗。
清洗的前提是知道哪些水龙头需要被无情的拧上。为了了解平常经常看的信息源、筛选低价值的信息源,我通过iOS上的「Screen Time」对我一周常使用的APP进行了跟踪,结果非常amazing啊,果然大把时间都在了许多影音娱乐的app中了。于是我在上周将一部分影音娱乐app限制了浏览时间(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自控力差的缘故,而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对吧),效果非常好,娱乐app的使用时间已经下降了。。2个位次,这些软件的使用时间其实可以逐步地减少,通过「Screen Time」的限制,其实当软件使用时长用完后你也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不适,反而在浏览这些软件时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迫使自己更快地阅览娱乐信息,甚至失去阅览的兴趣。
除去了这些相对无用的信息源,我整理出来的常用信息源和用途分别是:
信息源名称 | 用途 |
---|---|
微信 | 私人信息处理、公众号阅览 |
Bilibili | 技术教程、娱乐信息等 |
知乎 | 行业、专业信息、搜索引擎 |
微博 | 日常热门新闻 |
telegram | 国内外新闻 |
职业信息 |
其中,有几个信息源阅读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 微信:微信公众号如果好好做好维护,我发现能获取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将优秀的公众号整理出来,往往能获得不错的信噪比,而且微信上更大的阅览量也会使很多博主主要发布平台为公众号,每天限定的数量也会迫使他们发出更好的文章。
- 微博:一直在用更为简洁的微博国际版,受的干扰较少,可以快速看一遍微博热搜,中午、晚上各一次基本就能了解一天吃瓜群众们的关注点,但仅限于“知道”,因为微博上几乎没有什么静的下心来的分析文章,更像是一个喧闹的菜市场,所以就当坐趟火车穿过菜市场,了解一下卖的什么菜就行了。
- Telegram:TG 上有一些比较完整的国内外新闻的报道可以订阅,很多报道会经过编辑的筛选后推送过来,信噪比较高,比如「看鉴中国」频道会针对某个新闻放出中外媒体的对比,有了多重视角、多重语境下的叙述,会对新闻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除了新闻,我也会订阅一些科技类的推荐、分享,比如订阅了tg上的「少数派」,就可以减轻打开少数派APP的频率了,因此这样看有点像RSS订阅的功能,但是RSS订阅个人觉得信噪比太低,而且显示和阅读的体验并不是很好,多个APP可以承担我不同领域信息的挖掘需求,因此没有必要通过RSS进行整合了。
但目前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碎片的信息归集。假如需要回溯某条信息,我得去思考「在哪个平台阅览的」-「有无放入该平台的收藏夹中」-「搜索该条信息的位置」这一整套流程比较麻烦,因此将各类有价值的消息二次归档至一个信息池中,会对取用更加便利。
学习加工
如何加工?
学习的加工主要指做笔记的部分,将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为下一步的信息的输出作充足的准备。
随着个人的知识类型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笔记形式的效率会有差异。
针对概念型科目
需要大量记忆的文字部分,直接使用笔记本电脑和键盘记录即可。
针对需要公式和计算的科目
使用手写的方式较为便捷,这里的手写可以是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上,也可以使用iPad辅以apple pencil进行记录。随着大学课程的数字化,很多科目的课件能以PDF等版本下载,直接在iPad上导入这些信息内容,便能实时在其上进行笔记的添加与整理。
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的区别
我曾经对比过传统书本记录笔记和使用iPad记录笔记的区别,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的,这里的差距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手写笔的书写已经与传统书写差距很小了,平时使用iPad进行文字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反而比传统纸质记录更快捷,美观度也更高,但是纸质书本上记录笔记有一个电子笔记无法拥有的优势——利于记忆。
回忆信息的过程,就像是在信息池中搜索到吻合的那个金币,现在有两种搜索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在搜索框中搜索关键词,这在有准确关键词且拥有搜索引擎的条件下是非常高效的;第二种是给每一个知识点定一个模糊索引(index),每次只需要记住索引值就可以查询信息。
电子笔记更多的是采用第一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的效率理论上来说比第二种更高,但它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也更加苛刻,因此当不存在标准格式的笔记文件或不记得清晰的知识点内容的时候,它的效率会骤降,这时候纸质笔记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因为它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使用索引来寻找知识点。如何理解呢?比如,当我们需要回忆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常常会记住它在整本书三分之一的位置处(此时手在感受所翻页的厚度)、左面那一页的右下角。
这时候我其实是建立了这样一个索引,这个索引是模糊的,所以可能会需要有所修正,但它的作用却是多效的:首先,当没有搜索引擎的时候(比如信息源本体是图片且无法使用OCR),它能更加快速的找到知识点,便于知识的回溯;其次,通过记忆索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能简化记忆的流程,这对概念型、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来说非常有效,有时大脑中找到信息在书本的物理位置后,便能脱口而出知识点的内容;最后,这样的记忆是多维的,通过肌肉记忆(翻书,感受厚度,转动头部等),辅助对知识的内容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的记忆方式是更加立体的,而电子笔记就非常平面,翻页方式几乎只有下滑、左滑,只有通过增加标签位置才能更好的去快速搜索,但对于记忆来说并不是很理想的方式。
库管理和归档
库管理涉及到建立一个架构(模板)来更有条理地存放文件、笔记,而归档不仅仅是将这些文件存起来,还需要考虑如何灵活的调取档中的文件。
如何形成库管理
我的库管理是以项目为导向,不同平台为入口,基于一个云的库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拥有即时、兼容和自由的特征。
首先,每一个项目我都会在iCloud Drive的一级或二级文件夹中新建一个文件夹,(目前使用的是windows),用于存放项目的所有内容。因为我的项目中会有各种类型的文件,图片、ppt、word、excel、各类程序工程文件和缓存文件,把它们统统丢入一个文件夹中是最方便的做法,放在一级或二级文件夹中能够在即时工作时很方便的访问项目,此时就归档容易增加记忆的成本和访问的成本。
例如,我现在通过Typora进行电子笔记的书写,基于iCloud上云,因此iCloud中会有一个Markdown的文件夹

在这个Markdown文件夹下可以建立各个项目的文件夹

因为这些文件都是基于iCloud,所以这些文件是可以实时更新的,在任何终端都能即时的去获取,只需要该终端上拥有浏览器和“编辑器”,便可兼容几乎所有的设备。浏览器可以登录iCloud来访问我的文件,而这里的“编辑器”是类似Microsoft Word,Excel,Typora等软件,等同于于不同的平台入口,当然这在苹果相关设备上的文件浏览会更加方便,只需要下载好相关的APP,直接调用iCloud中的文件即可,各类文件的共享也会更加方便。这得益于iOS13之后苹果官方File软件的生产力性能的提升。
如何进行文件归档?
依据不同的文件类型,文件归档的方式各有不同。上述的各类项目、笔记的归档,我是以时间为导向的,目前的项目数量以一年一归档足以,归档的时间定于12月份,例如2020年的文件会总体归入2020 Project Achieve
文件夹,根据各个项目的名称建立二级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中,需要把之前的项目中最终的结果性的报告直接呈现,将实验性、过程性的内容进行二次分类,这样在今后的回调中能更快的找到有效的信息。这些文件在iCloud和移动硬盘进行了双备份(迫于还在无产阶级的学生阶段,我的iCloud不足以存储大型的工程文件,大型工程文件只在移动硬盘上进行备份),更geek一点应该遵循 “321原则”,即3份备份数据,2种不同的存储媒介,1份异地存储的存储法则,现在想想虽然这是企业级别的要求,但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个人其实也能达到这一水平,譬如在我目前在本地(SSD)、云(iCloud+OSS)、移动硬盘(HDD)三者进行归档和备份,花费极少的钱也能满足了321原则。
日常图片的归档我直接交给了iCloud进行备份,一些有价值的图片我会上传至我的图床(基于私有云),在我的个人博客上进行展示,包括平时博文中的大量的图片,均通过私有云的URL链接进行访问,通过Typora上传图片服务的实现,我可以将博文中需要的照片立刻上传至我的私有云中,今后便直接通过URL链接进行访问。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速度上有保证,且因为是按量收费的,所以流量费用较为便宜,比起包月的百度云来说会相对较为实惠,具体的价格可以在我 跨平台文件传输工作流 一文中查看。
视频因为体积较大的缘故,高码率的视频我都在本地或移动硬盘中进行备份,自己拍的一些作品会上传Bilibili,发布分享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成果进行了备份,这也是写博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自己的思想、知识、作品做一次细致的归档与备份,这在我网站的Recent Tags、Category 的侧栏中也可以看到。
代码的整理和版本控制的问题是我目前正在进行的, 这点已经列入了我的idea库中,因为现在需要的代码量开始增加,不使用Git的我已经开始捉襟见肘,我此前尝试过使用Jupyter Notebook进行代码的书写和存放,对于基础python的编程来说这个工具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选择,尤其是将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我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我的环境进行代码的书写和调试,甚至可以使用它编辑简易的PPT,Awesome! 但是对于正经项目来说,本地操作+Git才是王道,目前对于Git的学习还在进行之中,未来的代码将更多的上传至GitHub中,但通过Jupyter Lab中GitHub+的插件,似乎可以做到两者比较好的融合?这种方案也正在测试之中。
总结
至此,我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结便大致完成了,后续有很多需要完成的方面,例如「碎片的信息归集」、「如何平衡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怎么管理代码」等问题,今后有所进展我会在本文及时补充。总之,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讲一些技术上的方法论,评判个人信息管理的好坏永远不是看谁的技术更高超,而是最终这个信息管理系统能否给人带来有价值、高信噪比的信息,并且能被高效的利用起来,最终创造出价值。这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来了